□李迎春 成都
  年末到了,美國《時代》周刊盤點了2014年讓生活更美好、更便捷、更有趣的25項發明。其中包括:3D印表機器;智能觸摸屏手錶;能收郵件和信息的智能戒指;利用插入式線圈產生磁場,在2.4米的範圍內提供無線電力的無線電網;能分析頸部和背部位置,併在姿勢不理想時發出震動的糾正姿勢小卡片;能夠通過投影開闊沙漠、涌動的瀑布和其他戶外場所防止罪犯精神分裂和暴力行為的監獄房……
  《時代》周刊盤點的這些發明,看上去真的讓人心情愉悅,因為她們不僅充滿創意,而且如此地契入日常生活,處處散髮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氣息。這讓科技也具有了溫暖感,也許這正是未來科技發展的真正方向。
  有些人看到這些發明,可能會習慣性地想到反思,繼而比較和批判,批判國內缺少這樣的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事實上,這沒必要,任何發明都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國內經濟的巨大成功首先是體量上的巨型膨脹,這種成功同樣來自於創新和變革的力量,比如商業模式的變革催生出了阿裡巴巴、騰訊等一批財富急劇膨脹的企業。但由於時間快,這種成功往往是粗放和大塊頭的,當經濟總量做起來後,人們富裕起來後,生活品質的細節追求將會成為主流。此後的創新力量將會由專註於大的格局變化而轉向專註於生活細節上的小發明。當我們發現這些小發明都是國外公司的作品時,恰恰說明國內與國外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的階段差異。
  社會發展過程畢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種散髮著人文關懷氣息的小發明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趨勢,也預示著不遠的未來國內科技發明的一種走向。
  在25項發明中,有一項很簡單卻特別打動人。帕克在一個經營藥房的家庭中長大,對人們很難記住什麼時候該吃什麼藥印象深刻,尤其是同時吃很多藥時。所以,他現在經營的藥房不售整瓶的藥,作為替代,藥房會每兩周向患者寄送一個分藥器藥盒,裡面的藥物都按日期和時間分裝在一個一撕即開的紙袋中。帕克的分藥盒,恐怕有人會認為根本算不上什麼發明,但它卻如此周到地顧及了很多病人的健忘煩惱。當我們真正深入生活後會發現,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諸多可以挖掘的細節,這些細節需要我們剋服惰性、習慣以及生活中的種種麻煩去捕捉。想必那些未來最偉大的發明家,一定會是那些有很深生活體驗並保持著清醒覺察的人。
  傳統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人與人的距離日漸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也愈加稀少,當人們面對這一切日益感到無奈和孤獨時,科技似乎正在悄悄地發揮著彌合作用。這也許是我們的次優選擇。  (原標題:讓科技的關懷也具有溫暖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l44lldaw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